新年伊始,中國海軍又開始了例行的戰備巡邏遠海訓練,不過這次由南海艦隊長白山艦、海口艦、武漢艦組成的艦艇編隊,訓練海區首次包括東印度洋海域。
  印度洋是聯繫亞洲、非洲和大洋洲之間的交通要道,周邊既環繞著蓬勃發展的新興國家和石油強國,也聚集了全球最主要的“失敗國家”和“不穩定因素”,看似平靜的印度洋其實並不平靜。中國海軍來到這裡,表明我們正逐漸將印度洋作為本國戰略關註的要點。
  這種戰略關註的背後有一個關鍵詞:能源。中國從1996年開始成為石油和石油產品凈進口國。2012年中國進口原油2.8億噸,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8%左右。2013年,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凈進口國。目前,我國80%以上的原油進口都要經過印度洋。因此,中國沒有理由不把目光投註到這片海域。
  有觀點認為,中國應當更加主動地加強與印度洋周邊國家及地區的經濟合作,通過多種途徑清晰地表明本國的印度洋戰略。而此次派遣海軍艦艇赴東印度洋海域訓練,就是中國坦誠維護本國利益,避免引起他國猜測和誤解的一種方式。
  同時,中國海軍的行動也體現出,我們擁有在印度洋地區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和國民安全的能力。
  印度洋與中國的經濟利益息息相關,它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。中國與歐盟的貿易90%以上依靠海運,最主要的航道就是途經印度洋海域的“亞丁灣—紅海—蘇伊士運河—地中海”航線。但長期以來,我國在印度洋上的經濟貿易戰略生命線存在防衛空白。
  眾所周知,印度洋周邊地區情況複雜。索馬裡多年名列全球“失敗國家”第一位,而西亞和北非地區則一直是冷戰之後的全球“火藥桶”。環印度洋沿岸國家由於民族、種族、宗教等方面的差異,一些國家之間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。宗教和種族衝突、恐怖主義襲擊等不安全因素,威脅著印度洋海上貿易通道的安全。
  置本國戰略生命線於不顧,或將其交與第三國進行防衛,對於任何一個經濟貿易大國來說,都是不可想象的。中國海軍從亞丁灣護航到這次赴南海、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海域訓練,均是基於這一考慮。從這次海軍艦艇編隊訓練海域和訓練課目可以看出,我們正努力提高海上軍事力量的遠洋投送和防衛作戰能力,以便在印度洋公海地區保護本國航線安全。
  當然,這也標志著中國海軍實戰化訓練水平正在邁上一個新臺階。
  從黃水走向深藍,從近海岸灘防衛到赴遠海護衛本國商船,中國海軍不僅會在深海遭遇從未有過的風浪,更會面臨指揮信息流轉、作戰流程優化、戰場態勢融合共享等一系列問題和挑戰,而這些只有在實戰環境中才能更準確地加以分析和解決。
  媒體的報道顯示,本次任務訓練區域遠、時間跨度長,訓練內容涉及作戰、指揮、勤務、政治工作等多個課目,針對性較強,這種拉練式的訓練有助於在複雜海情條件下摔打部隊,為其他海軍力量後續遠洋訓練積累經驗。
  100多年前,海權論的提出者、美國人馬漢曾說:“21世紀將在印度洋上決定世界的命運。”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成立,中國商船在印度洋上的命運卻必須依靠本國力量保護。筆者認為這次中國海軍遠赴東印度洋訓練,表明中國已經開始研究本國的印度洋戰略。
  (作者單位:工程兵學院)  (原標題:國家利益需要中國海軍駛向印度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j63sjcka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